國家衛健委:棉簽棉球等不再視為醫療廢物
國家衛健委:棉簽棉球等不再視為醫療廢物
12 月 1 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印發醫療廢物分類目錄(2021 年版)的通知》。
《目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出臺《醫療廢物豁免管理清單》,規定了一些無風險或風險較低的醫療廢物。安瓿瓶、導絲等在滿足豁免條件時,可不使用利器盒收集;棉簽棉球、輸液貼等不再視為醫療廢物。
對感染性廢物、損傷性廢物、病理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及化學性廢物五類常見組分或廢物名稱進行了歸類與細化,新增了收集方式。
規定被污染的除銳器以外的廢物均屬于感染性廢物;16 周胎齡以下或重量不足 500 克的胚胎組織屬于病理性廢物。
此外,還補充說明了一些常見的廢棄物不屬于醫療廢物,例如盛裝消毒劑、透析液的空容器等。
1、北京:A類定點醫療機構增至39家 11 月 26 日,北京市醫保局發布通知,增補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等 7 家定點醫療機構為 A 類定點醫療機構。 A 類定點,即參保人無需事先選定其為就醫的定點,可直接持卡就醫。 截至目前,北京市參保人員無需選擇直接就醫的醫療機構包括 39 家 A 類定點醫療機構、164 家中醫定點醫療機構、160 家??贫c醫療機構以及 2200 余家定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2、超聲心動圖之父王新房逝世,享年 87 歲 11 月 30 日 17 時 05 分,超聲醫學歷史先驅者、我國超聲心動圖學奠基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超聲醫學科創始人王新房教授,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 87 歲。 王新房教授曾在國際上創造多個學界第一,2011 年被國際心血管超聲協會授予「現代超聲心動圖之父」稱號。 3、國家醫保局:參保地變更,3 個月內補繳不設待遇享受等待期 11 月 26 日,國家醫保局、財政部發布《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明確了轉移接續的適用人員范圍、申請方式、辦理流程、待遇銜接等事項。 《辦法》明確,參保人員跨統籌地區流動,不得重復參保和重復享受待遇。 待遇銜接方面,職工醫保參保人在轉移接續前中斷繳費 3 個月(含)以內的,可按轉入地規定補繳職工醫保費。 已連續 2 年(含)以上參保的,因就業等個人狀態變化在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間切換參保關系,且中斷繳費 3 個月(含)以內的,可按轉入地規定補繳基本醫保費。 針對以上兩種情況,繳費當月即可在轉入地按規定享受待遇,中斷期間的待遇可追溯享受。 4、科技部查處 119 造假篇論文及 293 名責任人,已開發智能工具檢測論文造假 12 月 1 日,科技部網站發布近期查處的論文造假有關情況的通報。根據通報,科技部、教育部、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近期查處了 119 篇造假論文,并已按程序對 293 名責任人作出處理,其中撤銷學位的 9 人;撤銷職稱的 20 人;取消一定年限晉升職務、職稱資格的 156 人;追回獲取獎勵獎金、撤銷榮譽稱號的 42 人,合計追回獎金 46 萬余元;取消一定年限申報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資格的 255 人。以上相關違規事實及處理決定已記入科研誠信管理信息系統,調查中發現的從事論文買賣、論文造假的中介機構問題線索,科技部已同步轉相關主管部門予以查處。 通報提到,科技部還建立了主動發現機制,開發了智能工具,對近年發表的學術論文開展監測分析,及時發現論文中的學術不端問題線索,交相關主管部門和單位依規調查處理。 5、衛建委公布 38 起科研誠信案件調查結果,涉事人員上百人 12 月 2 日,國家衛健委科技教育司匯總發布了 38 起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所屬醫療機構近期公開通報的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超過百人涉及學術不端行為,受到處罰和批評。其中有多人多次涉及參與第三方機構組織的代寫代發行為,論文作者與第三方中間人都被處以通報批評、取消 5 年內晉升職稱、競聘、申報科技項目等資格、職稱降級等處分。除此之外,其余學術不端事件包括篡改論文數據、編造研究過程、買賣論文、偽造檢測報告、不當署名等,涉事人員被處以罰款、通報批評、職稱降級、取消職務職稱、取消科研項目和人才計劃的申請與評審資格、取消研究生導師資格等處罰。 1、研究顯示:維生素D能夠預防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癥 2021年10月,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BMJ 子刊 BMJ Open 發表了題為:Vitamin D insufficiency in COVID-19 and influenza A, and critical illness survivo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現,大多數重癥新冠患者或甲型流感患者存在著維生素D缺乏/不足的問題,并且缺乏程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這提示了維生素D在抵抗呼吸系統病毒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2、首個Omicron引起重復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免疫逃逸現象更為顯著 2021年12月2日,南非Stellenbosch大學Pulliam等在bioRxiv上傳了第一篇關于Omicron突變株的研究論文,題目為:“Increased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emergence of the Omicron variant in South Africa”。 研究發現,相比野生型毒株,Beta和Delta突變株增加了人群初發感染(首次感染)的風險,但沒有增加重復感染的風險,也就是說初發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力對重復感染依然有效。由Beta和Delta突變株主導的第2次和第3次高峰中,重復感染hazard ratio分別為0.75和0.71。而在南非最近由Omicron主導的第4次高峰中,其重復感染風險hazard ratio上升到了2.39。也就是說,Omicron的免疫逃逸現象可能更為顯著。 3、Nature子刊:梅毒在世界范圍內卷土重來 近日,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英國衛生安全局和威康桑格研究所領導的大型國際研究團隊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icrobiology 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 論文題為:Global phylogeny of Treponema pallidum lineages reveals recent expansion and spread of contemporary syphilis(梅毒密螺旋體譜系的全球系統發育揭示了當代梅毒的最近擴展和傳播)。 該研究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繪制出梅毒最近在世界范圍內的復發情況。該研究提供了對梅毒螺旋體遺傳多樣性的重要見解,并對疫苗設計和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產生影響。 4、疫情引爆醫療科技產業 中美英融資占全球七成 近日,倫敦發展促進署(London & Partners)和Dealroom聯合發布了《全球醫療和生物科技投資》報告。報告顯示,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醫療科技產業融資增長迅猛,單以今年為例,全球范圍醫療科技領域融資將破紀錄達到513億美元,較五年前增長280%。 最近兩年的數據顯示,醫療科技產業投資不再只集中于少數幾個區域,而是有向全球各地發散的趨勢,除美國之外,中國和歐洲都是醫療科技投資的熱點地區。 倫敦發展促進署和Dealroom的聯合報告顯示,美國、中國、英國持續五年領跑全球醫療科技產業。2021年,三地融資金額分別為319億美元、41億美元和38億美元,占全球融資總額的七成。 5、Cell:華人科學家及其團隊創建條形碼,快速破譯癌細胞之間的“聊天” 近日,期刊《Cell》上發表 了 一 篇 研 究 論 文 , 名 為 “Deciphering cell signaling networks with massively multiplexed biosensor barcoding”。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他們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做同樣的事情,研究癌細胞利用不同類型的條形碼系統(由圖案和顏色組合而成)“聊天”的方式,每個條形碼都與交流網絡中的特定生化活性相關聯。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助理教授Chuan-Hsiang(Bear)Huang表示:“癌細胞交流時,許多蛋白質會不斷地改變它們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深入地實時研究這種信號一直都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方法來對交流網絡中發生的一切同時成像、跟蹤和分析,從而揭示這些活動之間的真實關系?!?/span> 1、BRIMOCHOL治療老花眼2期研究結果積極 Visus Therapeutics公司11 月 30 日報告了 VIVID 的積極頂線結果,該公司正在研究三種用于治療老花眼的新型局部眼科制劑的第二階段研究。 在 VIVID 中研究的所有三名研究候選人都達到了雙眼近視力改善三行的終點,而不會失去一根遠視力線,一小時內的最低反應率為 83%。在所有三種配方中,研究中至少有 35% 的受試者在 9 小時時達到了相同的終點。 此外,所有三種配方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谶@些積極成果,該公司計劃很快開始第三階段的關鍵試驗。 2、國內首個:艾美斐MIF抑制劑首次獲批臨床 近日,CDE官網顯示,艾美斐生物的IPG1094片臨床試驗申請獲藥監局批準,用于治療實體瘤和多發性骨髓瘤。IPG1094是全球首個靶向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的小分子抑制劑,國內外尚未有同類藥物上市。 IPG1094是由艾美斐自主研發的“First-in-Class”藥物,靶向MIF,在臨床前研究中顯示對多種實體腫瘤,多發性骨髓瘤以及銀屑病、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癥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良好治療作用,同時在漸凍癥、阿爾茨海默病方面也有非常好的療效。同時,IPG1094也有與其它藥物聯用的潛能。今年8月14日,IPG1094的IND申請獲得美國FDA批準,適應癥為實體瘤、血液瘤、銀屑病和多發性硬化癥。早在6月,艾美斐已在澳大利亞開展I期臨床,主要考察IPG1094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等特征,結果表明IPG1094在該劑量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除IPG1094外,艾美斐的研發管線中處于臨床階段的藥物還有靶向趨化因子CCR8的小分子抑制劑IPG7236,已獲得FDA的臨床試驗申請。 3、美國Lomecel-B干細胞療法宣布在日本開展II期臨床試驗 11月30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Longeveron宣布與日本國家老年病學和老年醫學中心(NCGG)以及日本順天堂大學附屬醫院簽訂臨床研究贊助協議,即將在日本開展干細胞療法Lomecel-B的II期人體臨床試驗,探索該療法對改善老年人衰弱癥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Lomecel-B干細胞療法,即Longeveron公司利用自有的細胞培養技術,在體外對來自18-45歲的健康捐贈者骨髓中的藥用信號細胞(medicinal signaling cells,MSCs)進行擴增,再注射到受試者體內,用于治療和改善衰老相關疾病。 在日本開展的II期臨床試驗,擬招募45名受試者,隨機注射高劑量Lomecel-B(包含1億個細胞)、低劑量Lomecel-B(包含5000萬個細胞)或安慰劑,用于評估藥物的安全性及對老年人血液中炎癥相關生物標志物、身體功能、日常生活活動的影響。此前,Lomecel-B在美國也進行了II期人體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老年受試者接受干細胞治療9個月后,步行距離多出63米,運動能力顯著提升。 除此之外,Longeveron公司還希望通過該療法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代謝綜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左心發育不良綜合征等疾病,目前正在展開I期和II期臨床試驗。 4、HAGAR公司無創血糖監測產品GWave獲得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 近日,HAGAR公司宣布其無創血糖監測產品GWave獲得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 GWave是全球首款使用射頻波(Radio Frequency)測量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無創連續血糖監測產品,尺寸是智能手機的三分之一,并且使用的射頻比智能手機少。 值得注意的是,GWave的檢測技術能夠實現對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實時監測,避免了市面上大多數組織液血糖實時監測產品的延遲高、誤差大等“通病”。據官方介紹,在臨床試驗當中,GWave設備的精度超過95%。 5、“無人手術室”概念再進一步,潤邁德醫療完成D輪融資 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公司蘇州潤邁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邁德醫療”)宣布完成近億美元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中國平安集團核心私募股權平臺平安資本領投,國際知名資本Seresia Asset Management、Lighthouse Canton等跟投。 本輪融資將用于加速公司冠脈血流儲備分數測量系統(caFFR)及冠脈微循環病變診斷系統(caIMR)的臨床研究及商業化落地,助力后續多條產品管線的持續研發,并打造全球領先的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知名機構的連續投資、公司估值的迅速提升以及資金實力的不斷增強,都為潤邁德醫療后續順利登陸資本市場鋪平道路。 相信不久的將來,“無人手術室”就會在中國率先問世。